本站支持IPv6访问
魏则西之死最需要了解这两点:关于滑膜肉瘤与肿瘤免疫疗法别再被骗
原创:39健康网 发布于 05/06/2016 12:00:00

图片25.png

      贫病交加之中离世的魏则西令所有人感到恐惧,对于缺乏专业知识及辨识能力的公众,如何get到真正有效的疾病预防知识,是一个空前的难题。

      夺走魏则西生命的滑膜肉瘤到底是一种什么病?这家医院采取的DC-CIK疗法到底有没有疗效?医药界人士纷纷为之站台的“肿瘤免疫疗法”又是什么,为何能引来众多专业人士为之澄清? 

图片14.png

      提到恶性肿瘤,人们往往会把它等同于癌症,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叫做肉瘤。

      简单的说,发生于机体与外界相通的组织——皮肤、粘膜、腺体等组织的叫做癌症,例如,大家常见的皮肤癌、肺癌、肝癌等。

      而包被于这些组织内部,不与外界相通部位的组织——骨骼、肌肉、结缔组织等发生的恶性肿瘤叫做肉瘤。

     滑膜肉瘤正是发生于结缔组织。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肿瘤科李浩淼主任接受39健康网采访时表示,肉瘤是少见的恶性肿瘤,在全世界的发病率仅为十万分之三左右,也就是说每10万个人中仅有三个人发生肉瘤,而滑膜肉瘤则更少,即使在软组织肉瘤中也仅占10%,因为其罕见,所以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滑膜肉瘤的主要发病人群为青年人,而更大的危险在于缺乏有效的办法早期发现,目前其病因尚未明确,但非遗传所致。

      “我们的临床观察发现,国内大约70%滑膜肉瘤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李浩淼说,“主要是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出现的关节疼痛与肿胀常被误诊为损伤或关节炎等,尤其是对于多发群体青年而言,很多时候归结为近期运动伤害甚至是生长期自然疼痛,直到肿块飞速发展且疼痛剧烈才就医,而此时或已进入中晚期。”

      此外,也有专家表示,滑膜肉瘤有些特有表征可值得网友警惕,“它早起表现为缓慢生长的小肿块,肿块位置非常固定但界限不清楚,按下去有压痛感产生,到了病程后期还会发生静脉怒张和局部皮肤温度升高等现象,手摸上去感觉得到异常热。”

图片15.png

      李浩淼透露,对于早期的滑膜肉瘤患者,主要以手术为主,对于复发性可能较高的患者还需截肢,但可获得60%-80%的五年生存率。

      但是一旦发展为中晚期,则采用手术为主、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李浩淼指出,由于滑膜肉瘤的化疗剂量比平常癌症的化疗剂量高三倍甚至十倍以上,副作用很大,效果不理想,不少患者不能耐受,因此中晚期的患者五年生存率低于30%。  

      对于不能耐受的这类患者、或者更晚期的患者是否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对此,李浩淼表示,此外还可以尝试使用靶向药物、免疫治疗。“靶向药物主要是抑制血管生成等靶向药物,例如针对EGFR等靶点,目前前景较好的免疫治疗也结合了分子靶向,包括CAR-T和针对PD-1/PDL-1相关治疗,两者都处在临床试验阶段,并获得一些疗效。但需提醒的是,这种尝试性的治疗不宜过多,一个疗程后若无效,则应放弃寻求另外的治疗方法。”

图片16.png      魏则西事件爆发之后,医药界人士纷纷撰文痛批搜索引擎及医院之时,也对“肿瘤免疫疗法”被波及而感到担忧。

      若事件持续发酵,致使“肿瘤免疫疗法”以一种极其负面的形象进入公众视野,毫无疑问将对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蒙上一层阴影。

从定义上而言

      肿瘤免疫疗法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汇,任何一种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杀伤或者抑制肿瘤细胞的疗法都能被称之为“肿瘤免疫疗法”,如DC-CIK疗法,CAR-T疗法、PD-1单抗药物。

      目前看来,此次的罪魁DC-CIK疗法虽然也归属于肿瘤免疫疗法,但其根源仍在于人祸,而非技术本身。

      作为理念较为前沿的抗肿瘤技术,DC-CIK起源于80年代美国兴起的细胞免疫疗法,通过提取人体免疫细胞,体外扩增并回输体内,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愈肿瘤的目的。

理论上来说

      适用于各种实体肿瘤,及血液、淋巴系统肿瘤(B细胞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手术或放化疗后患者,几乎覆盖了所有肿瘤患者,其诞生之时,一度被宣传机构称之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类疗法”。

      魏则西事件之后,有网友专程前往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NCI)官网进行查询,涉及CIK的临床试验完成的有2个,均为早期探索性研究,正在进行的有17个,但其中14个在中国,均由中国的医院或研究机构进行,相关学术论文几乎也清一色来自中国,其中奥秘,尚难以知晓。

但可以肯定的是

      这项技术一直以来缺乏大型临床试验数据对于其疗效的支持。

      无论是技术起源地欧美,还是正在广泛应用的中国市场,不少肿瘤专家视为“死马当作活马医”的下下之策,被吹嘘成“可以让你多活20年”的神奇科技,成为了不少民营机构的摇钱树,也导致了此次魏则西事件的爆发。

图片17.png

      要进一步了解DC-CIK的真实疗效,就需要从其机制入手。

      想要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一般有2条路可以走,一条是直接向病人体内输入激活的免疫细胞来治疗癌症,如DC-CIK疗法、CAR-T疗法,另一种通过药物或者疫苗来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癌症,如目前火热的PD-1/PDL-1。

图片18.png

     作为细胞免疫疗法,DC-CIK的发展其实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已经出现了第一代细胞免疫疗法,即LAK细胞疗法,中文全称是“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它的基本原理是从病人外周血中提取细胞,然后在体外用“人白细胞介素-2”(IL-2)来诱导产生有杀死细胞作用的“杀伤性免疫细胞”,将这些细胞输回体内,希望这些“杀伤性免疫细胞”能够杀死肿瘤细胞,但因大规模临床试验未能证实其疗效,很快被淘汰。

      接下来,就是CIK细胞疗法。

      其原理同样是从病人或者亲属的外周内提取免疫细胞,在体外增殖,只是在激活细胞时应用的因子更多,以期获得更强的肿瘤细胞杀伤效果,但其也很快失败。

      第三代就是我们此次的重点——DC-CIK疗法。

      其原理同第一代细胞疗法相同,仍然是在体外扩增淋巴细胞再输回人体,唯一的改进是除了回输淋巴细胞外,还同时回输“树突状DC细胞”,DC细胞相当于“眼睛”,告诉淋巴细胞该去杀伤谁,同样,该种疗法在实验室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临床上尚无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其疗效。

      临床上,DC-CIK疗法也相对简单,通过抽取人体50-100ml外周血,提取淋巴细胞,在体外增殖,达到十亿、百亿数量级,输回人体,增强人体免疫力,杀伤肿瘤细胞。

      有相关专家曾撰文指出,所有的CIK疗法其实原理都一样,都是通过回输大量免疫细胞希望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从而攻克肿瘤,DC-CIK疗法也不例外,但这些疗法无一例外,都存在靶向性不明及癌症免疫抑制两大难题。

      首先,CIK细胞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尽管第三代技术中加入了DC细胞充当“眼睛”,但其靶向性仍然偏弱;其次,肿瘤细胞之所以难以被清除,正是因为肿瘤细胞“来源于人体而又高于人体”,进化出了许多种欺骗人体免疫系统的方法,人体免疫系统一直把肿瘤细胞当“自己人”,无论你输入多少免疫细胞,都无济于事。

图片19.png      既然DC-CIK有如此多缺陷,缺乏医学临床证明,中国的民营医院为何仍旧对它趋之若鹜?

      首先,这种疗法并不便宜,国内正在开展该项治疗手段的某医院(非部队承包科室)曾表示,DC-CIK建议使用在巩固治疗结束后的第一年,每年进行2-3疗程,其后每年1-2疗程,需连续使用3-5年,每个疗程(1次采集,2次回输)的价格在15000元左右。

      其次,开展该项目的医院,无论公立或民营,大多对其应用的广泛性赞不绝口,宣传资料大多表示:DC-CIK疗法适合各种实体肿瘤,及血液、淋巴系统肿瘤(B细胞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手术或放化疗后患者;肿瘤广泛转移,无法进行手术、放化疗等治疗的患者;放化疗间歇期需要提高免疫功能的患者。


图片20.png


来源:某机构微信公号推广文章截图

      空前广阔的适应症、高昂的收费、相对并不复杂的细胞制备,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了DC-CIK疗法在中国市场的火爆。

      然而,早在魏则西事件之前,已有专业人士出来试图扒DC-CIK的皮。

      2014年,果壳网上一篇《小医生曝光“癌症免疫疗法”行业黑幕》就曾引起轰动,作者“希波克拉底门徒”在文中表示:对于癌症免疫疗法,卫计委是是有法律规范的。

      2009年卫计委通过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以及之后颁布的《卫生部公布允许临床应用的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录》,都规定癌症免疫疗法的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必须由卫计委组织,临床应用必须由卫计委批准。

      但是自从2009年相关法律法规颁布以来,卫计委从来没有公布过癌症免疫疗法的相关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以及允许临床应用的医疗机构名录。

      也就是说,卫计委没有批准任何一家医院开展癌症免疫疗法,也没有组织过任何一次关于此疗法的临床试验。

      因此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所有国内免疫疗法都是非法的,包括该疗法的临床试验也通通非法!

      而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其实在这篇文章中,“希波克拉底门徒”已经点出了北京某医院的名字,而这家医院,正是魏则西事件中的主角!

图片21.png

图片22.png      魏则西的悲剧令人扼腕,凸显中国医疗存在的顽疾。然而,如果因此而一竿子打死“肿瘤免疫疗法”,那将是错上加错。

      并不是每一种细胞免疫疗法都是骗子,如成就斐然的CAR-T疗法。

      近年来火热的“CAR-T疗法”,实际上就是新一代细胞免疫疗法,即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英文是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 T-CELL THERAPY,这一疗法的基本原理仍然是从患者体内抽取出T细胞,然后在体外增殖,最终回输人体,攻击肿瘤细胞。理论上,可以算作DC-CIK的“后代”。


图片23.png

     然而与前几代不同的是,这次的T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加入了基因改造技术,通过基因改造,使得T细胞能够表达一些特异性的肿瘤抗原受体,使得免疫细胞目标更明确,相当于给每一个免疫细胞发了一张肿瘤细胞的“自画像”,输回人体的免疫细胞再也不用“摸着石头过河”,而是直接寻找对应的肿瘤细胞进行消灭,“万军从中取敌将首级”,杀伤效果非常明显。

      CAR-T疗法的临床研究开始于2010年,当时CAR-T的发明人,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Carl H. June利用CAR-T治疗成功缓解了三位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有两位患者现在还很健康,没有复发的迹象。

      2012年,June利用还处于临床I期的CAR-T治疗技术,成功挽救身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已经无药可医的7岁小姑娘Emily Whitehead。Whitehead 是第一个接受CAR-T治疗的儿童。至此CAR-T一战成名。

      目前

      CAR-T疗法疗效最为显著的就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在经过治疗的患者中,有90%的患者没有复发!堪称医学史上的奇迹!

图片24.png      除了细胞免疫疗法,肿瘤免疫治疗还有第二大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就是目前医药研发领域最为炙手可热的PD-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原理也并不复杂。肿瘤细胞通过分泌一些小分子与免疫T细胞结合,从而抑制他们的活性,逃过免疫细胞的追杀,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些小分子与免疫细胞的结合点,也就是“免疫检查点”,就可以唤醒免疫细胞了。

      “打仗的时候,往往会在边界设置哨卡点,检查点。有敌人进入,他就能查到,把他们抓起来。一旦哨卡点产生问题,敌人进来我们不认识,哨卡点认为这是自己人,把他们放进来了,就导致癌症产生。” 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陆舜教授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免疫检查点的理论。

      “由于免疫应答出了问题,把敌人认为是我们自己的人,或者说我的部队产生问题了,我不能抗击敌人,这个时候免疫机制产生问题了。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发现免疫细胞有免疫检查点,现在已知的有20几个。我们已经在其中2个检查点找到了相应的药物,可以把产生耐受的机制打断,能够使它再恢复这个功能。把重新使我有战斗力去抗击。免疫细胞重新被激活,这就是我们现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基础,”陆舜教授说,“在实体肿瘤中,只有特异性的免疫治疗才能真正使患者得到生存的获益。”

      落实到具体疾病,陆舜教授表示,特异性免疫治疗首先在实体肿瘤中是在黑色素瘤治疗上取得成功,2011年美国FDA批准了百时美施贵宝ipilimumab(抗CTLA-4单抗)上市,这是全球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免疫治疗的药物获批上市。

      2015年3月,美国FDA批准了PD-1抑制剂nivolumab用于治疗在经含铂二联化疗期间或化疗后发生疾病进展的转移性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 又于10月10日批准了nivolumab用于二线非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的适应症。

      目前在肺癌和黑色素瘤等领域都有一些药物被美国FDA、日本、欧盟等相继批准。

      Nivolumab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3期临床研究将于今年在中国开展,这使得中国患者离获得国际最新肿瘤免疫治疗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就肺癌而言,被批准的药物是在治疗转移性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方面。”陆舜教授告诉记者,“免疫治疗一旦有效,持续时间很长。这是目前我们所有的现代治疗所达不到的,一旦产生效果,将会有20%的人活过10年。而活过10年对一个转移性肿瘤患者来讲,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特别鸣谢专家


李浩淼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肿瘤科主任


陆舜 教授

上海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

免责声明

      本刊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版权属于原作者。

      以上观点不代表本企业,如愿作者提出异议,本企业将及时删除。